豫見蜀繡
一針一線織就黃河魂
10月2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司主辦,黃河流域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弘揚協(xié)同機制秘書處、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承辦,沿黃九?。ㄗ灾螀^(qū))文化和旅游廳協(xié)辦,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智慧化中心作為執(zhí)行單位舉辦的“黃河岸邊話非遺”系列活動第二期直播活動成功舉行。
本期直播活動以四川蜀繡為主題,特別邀請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蜀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楊培林老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汴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程曼平老師,及程老師的弟子、汴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郭華老師,河南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民間剪紙(孟津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暢楊楊做客河南非遺直播間。
蜀繡歷史悠久,早在西漢年間就在民間廣為流傳,題材廣泛而豐富,尤以花鳥魚蟲等自然景物為主。其中,芙蓉鯉魚、熊貓等更是蜀繡中的經(jīng)典之作,不僅體現(xiàn)了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也展示了巴蜀地區(qū)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蜀繡以針法見長,共有12大類、132種,這些針法相互組合、巧妙運用,無論是細膩的線條、豐富的層次還是逼真的質(zhì)感,都能通過這些精湛的針法得以實現(xiàn)。因此,蜀繡的作品線片溫潤、色彩柔和、栩栩如生,整體畫面細膩和諧,令人賞心悅目。汴繡又稱“宋繡”,起源于開封,屬宮廷刺繡,享有“金碧相射,錦繡交輝”的美譽。題材多以名古畫為主,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汴繡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技藝聞名于世,作品古樸典雅、針法多變、細膩光亮、立體感強,不管是山水畫還是仕女畫,都艷而不俗、清新雅致,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蜀繡與汴繡,雖然都誕生于黃河之畔,但卻各具千秋、競相生輝。直播中,楊培林老師與程曼平老師分別為大家講述了蜀繡與汴繡的特點。楊培林老師1986年進入蜀繡廠,受到彭永興、鄔學強等老師的悉心指點,同時得到了蜀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郝淑萍老師的言傳身教。郝淑萍老師繡工極其精湛,其針法之灑脫、線條之流暢、整體布局之和諧,都對楊培林老師如今的刺繡風格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程曼平老師1972年進入開封汴繡廠,從此便與汴繡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目前從事汴繡行業(yè)已有52年。在這52年間,她以滿腔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在汴繡的廣闊天地里耕耘、探索,并培養(yǎng)了諸多弟子,其中弟子郭華也來到了直播間。
楊培林和程曼平兩位老師在直播中還展示了各自的代表作品,分享了她們的藝術構(gòu)思,并細致地講述了兩個繡種的針法技巧、色彩搭配等內(nèi)容。
楊老師此次帶來的作品有《舞動蓮魚》《素仙子》《寫意牡丹圖》《寫意梅花圖》《寫意山水畫》,這些作品都是她對自然之美、藝術之境深刻理解與精妙表達的結(jié)晶,展現(xiàn)了其在針法、色彩搭配、結(jié)構(gòu)布局上的深厚功力。
楊培林老師作品《舞動蓮魚》作品《舞動蓮魚》作為蜀繡中的代表題材,不僅展現(xiàn)了蜀繡技藝的精湛與獨特,更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寓意和美好的祝愿。兩條紅魚在蓮花間自由穿梭,動態(tài)感十足,既寓意著富貴吉祥,又寄托了人們對年年有余、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景。值得一提的是,這幅作品中每一條紅魚的繡制都十分考究,需要用十四、五種顏色的絲線才能繡成。絲線或明或暗、或深或淺,運用蜀繡特有的針法和技巧,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得紅魚看起來更加立體、逼真,在不同光線下呈現(xiàn)出多樣的色彩與光澤,整幅作品充滿了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引得評論區(qū)的網(wǎng)友發(fā)出驚嘆:“震撼”“靈動”“活靈活現(xiàn)”!
楊培林老師作品《寫意山水畫》作品《寫意山水畫》原畫為張大千和晏濟元弟子的作品,是楊老師耗時四個月精心繡制的蜀繡版作品,是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藝術的一次精彩詮釋。通過巧妙運用蜀繡特有的針法和色彩搭配,對山峰、水波、樹木及船只等細節(jié)進行精刻細畫,使得畫面生動而富有層次感和視覺沖擊力,不僅展現(xiàn)了楊老師深厚的蜀繡技藝,更體現(xiàn)了她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意境的深刻理解,對美的追求和致敬。程老師此次帶來了多件精美的汴繡作品,如《五牛圖》《寫真菊花》《百子圖》《清明上河圖》等。
程曼平老師作品《五牛圖》作品《五牛圖》原畫是唐代韓滉的傳世名畫,五頭牛從右至左一字排開,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不僅彰顯了韓滉超凡的繪畫技藝,更蘊含了深遠的寓意與豐富的象征意義。因此,當這一經(jīng)典之作從畫紙到完美呈現(xiàn)于繡布之上時,是一項既考驗刺繡藝技藝,又充滿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浩大工程。這樣的轉(zhuǎn)化,不僅是圖像的簡單遷移,更是文化內(nèi)涵、藝術審美與工藝技巧的深度融合。
程曼平老師作品《五牛圖》局部在有限的空間中,既要保持原畫的構(gòu)圖美感,又要通過刺繡的層次和深度來增加畫面的立體感和動態(tài)感。同時,牛的皮毛色澤豐富多變,必須具備極高的色彩還原程度和色彩運用能力,才能確保刺繡作品既形式更神似?!段迮D》不僅是程老師刺繡技藝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對其藝術修養(yǎng)、結(jié)構(gòu)布局和審美能力極致體現(xiàn)。粉絲“陳拾”表示:“《五牛圖》是畫中極品,程老師的作品也是繡中極品!”
程曼平老師作品《清明上河圖》
如果說《五牛圖》是對程曼平老師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那么《清明上河圖》就是程老師針法的炫技之作。作品中,程老師運用了十幾種針法,人物、動物、植物、景物所運用的針法各不相同,每一種針法都針對不同的元素進行精心詮釋。一平方厘米的空間中,竟能繡制出六七個人物,且形態(tài)各異、表情多變,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刺繡藝術家的卓越才華。
技藝展示與探討
一場蜀繡與汴繡的對話
欣賞了蜀繡和汴繡的作品后,楊老師、程老師和郭老師一起進行了針法技藝的現(xiàn)場演示。通過鏡頭特寫,讓觀眾能夠突破空間的限制,近距離地觀察到每一根絲線的游走,每一次針尖的落點,都能清晰地展示出針線間所蘊含的細膩與靈動。這無疑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最好的傳承和宣傳方式。
楊培林老師現(xiàn)場演示鯉魚繡制針法
程曼平與郭華講解汴繡針法針法演示過程中,程曼平老師還專門展示了1982年完成的汴繡針法“秘笈”孤本《汴繡宋繡針法匯編》,里面每一頁都密密麻麻記載著各種針法的名稱、操作步驟以及應用,有的還配有精美的針法圖案范本,生動展現(xiàn)了針法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
“針法秘笈”中的技法展示繡圖(羊毛繡)
“針法秘笈”中的技法展示繡圖(釘針繡)在“秘笈”中,程曼平老師獨創(chuàng)的“席篾繡”已成為如今汴繡36種針法之一。看到這本秘笈,粉絲“安安”表示:“這得是多少人的心血才做出這樣一本秘笈啊,它的價值遠超想象。”
程曼平老師講解“席篾繡”隨后,三位老師分別從蜀繡與汴繡的題材、色彩、針法的異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她們表示,蜀繡和汴繡都誕生于黃河兩岸,雖然地域特色鮮明,但在很多方面都有共通之處,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寄托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時至今日,蜀繡和汴繡不僅保持著傳統(tǒng)韻味,更與時俱進地融入了新的美學觀念與設計理念,使得繡品題材更加多元,作品更加貼近時代與大眾的需求。這種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重的精神,正是傳統(tǒng)刺繡藝術能夠保持生命力與活力的關鍵所在。
直播最后,現(xiàn)場特邀嘉賓、河南非遺新青年、孟津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暢楊楊老師展示了他在現(xiàn)場即興創(chuàng)作的剪紙作品。作品以四川段黃河為主體,巧妙地融合了黃河文化與四川特色元素三足烏、青銅人面像、火鍋、國寶熊貓……本次活動有河南日報、鄭州日報等20多家支持媒體助力宣推,還有老家河南新媒體矩陣,河南廣播電視臺大象新聞、都市頻道、大河報、大河網(wǎng)、搜狐、百度、華人頭條等10余家媒體通過抖音、快手、視頻號、B站等多平臺賬號公益直播支持,觀看總?cè)藬?shù)接近150萬人次。通過直播,網(wǎng)友們深刻感受到了蜀繡與汴繡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藝術魅力。